如何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其实是陶渊明的建议。人一定要读书。读书,一定要多读。读你踮起脚尖够得到的书。稍微仰视一点,一看就觉得这个作家的思想真的比我强。不要有看天、看星星的感觉。来自星星的你,那太不现实了,损坏了阅读的永远兴趣。能猜出意思来,就先读下去。不做专家之学,但求通人之解。
二是,知行合一,不怕锤炼。
读了就要去做。头容正,肩容平,端坐在那里,气质就是不一样的。知行合一不怕锤炼,就出息了,就成长了。一天端坐着,过了几天又坐不住了。这就是修为不够。修为到了一定境界,不可能再退下去了。
三是,重其所重,有所坚守。
人都会形成价值判断,但是这不是结局,只是开始,坚守价值判断才是一个结局。颜回没有什么著作,也没有特别经典的言论留下来,但是,孔子就非常赞赏他。那么粗糙的饭食,那么一点清水,人们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可颜回还是自得其乐。这实际做起来特别难,这就叫有坚守。
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文化含量。它决定着我们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
、怎样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呢?它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建立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新鲜处世方式。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托辞没有学习时间,更不能因为生活的单调而误认为学习无用。我们要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走出单调、低级、无味的生活。因为学习使人对待事物有了新认识、新观念,学习使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新手段、新方法,学习使人走出了既得利益的小天地,走向了豁达和谐的大世界。要具备起码的学习能力,它包括广泛涉猎的能力、知识的储备内化与重构的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等。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读书,广泛地读书、挤时间读书。古人云:“不闻大论则志不鸿,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可见读书的重要。韩国96.8%的家庭藏书达到500本以上,犹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把书当坐垫坐在***下,并且每个能读书的人一年要自觉自愿地至少读一本新书——这就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瑰宝。这应该给我们一个警醒:读书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人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当今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读书的人不多,特别是对中华传统经典读得很少。尤其是中小学生,十二年的学习就是做题,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读了十二年书的学生,有很多的人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写不出几个象样的字。如果追究原因,很多人就把它推到应试教育上面。其实不然,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不读书,所以就只能搞应试教育。比如学语文,十二间学生充其量读了24册课本,并且这些课本大部分文章是白话文,加上老师又把它们分析很支离破碎,然后就是学生往死里去做习题,你讲语文素养从何而来?又看民国时的那些办教育的人,都是学富五车,他们办的学校,如今都让人羡慕。
本来小学生的特长是记忆,不是理解,我们却不让他们去背诵经典,天天去给他们分析课文,去做海量的习题,越做越厌学,这素质又怎能得来?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的隐形资本,文化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要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我觉得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阅读,广泛获取知识,形成文化知识积淀
关于阅读,不仅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深入,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且不区分古今中外,不要求像自己所学领域一样深入,但是至少得有一定的了解,尽量缩小自己的知识盲区。要是经常观察一些大佬的演讲,你会发现它们不只局限于自己的领域,一定有广泛涉猎。如此,才能拓展专业深度、视野宽度,推动文化知识向纵深方向积累。
其次,要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个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独立自我思考自己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事件症结所在,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并不被他人影响。很多人每看完一本书,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和质疑,一味的认同书上的观点,这种盲目认同不加以思考的阅读方式最终会影响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在阅读的时候发现问题一定要敢于质疑,然后自己找出证据小心求证,要有自己的观点、想法。
最后,要多和别人进行交流讨论,勤学好问
闭门造车,空有满腹知识并不能让你成长,只有走出去经历过思想的碰撞,积淀才能更加深厚。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己的眼界、视角才能更开阔。另外,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向别人求索答案,不应该过多地纠结于自己解决。
总之,提高文化素养应该要做到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和勤学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