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终身教育的观念,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生产会议怎么开?
- 2021年9月1日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作出了哪些改变?
- 安全生产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哪些方面?
根据终身教育的观念,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经常性。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 目标,对在岗的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生产培训。经常性安全 生产培训内容主要是: 安全生产新知识、 新技术;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 关事故案例等。
摘自《河北省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实施办法》
PS:暂时没在别处找到别的答案,至于 全面 和 长期,怎么看都更正确,注意,这个适用于河北,不知道别的地方要求会不会更高。
生产会议怎么开?
1.开会一定要有准备
在三星,会议之前一定需要有准备,会议最大的的成本是时间成本。在开会之前是有检查制度,没有会议准备的会议通不过审核。在开会之前需要提前发给会与人员并且做好前期准备,进了会议之久就是直接开始讨论,在会议之前就做好所有准备,开会做准备就是对时间的浪费!
2.开会一定要有主题
在三星,开会必须带有目的性,目的性还得非常明确。会议ppt第一页是首页,第二页就一定要指明会议主题,明确的点名,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会议主题的会议叫做茶话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不重要,浪费集体的时间就是拖累公司节奏!
3.开会一定要有纪律
在三星开会有专门的检察官,会议在入职之前就讲明会议纪律,并且咨询应聘人员可否接受。对于迟到者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在开会时,不允许使用电脑以外的电子产品。若是有人在私下讨论就会扣除半天薪水。
4.开会一定有议程
在三星,开会之前,参与会议的人员会收到会议大致流程刚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参会人员指导会议的基础内容,大家在开会前进行一段时间准备。对于会议上的问题有一定时间把控,讨论时间过长问题则过,做会议记录!
1、做好会前准备。
2、对上次会议的问题进行检查,查看进度。
3、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收集本期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及方案。
4、安排好本期的工作内容、要求、相关负责人。
5、做好会议纪要。
生产会议一般由主管生产的领导召开并重点发言,其内容主要是。
一,简单总结上月的生产完成情况,表彰表现好的班组及个人,批评不妥之处。
二,重点讲本月的任务及要求,1,各产品完工日期及周转日期。
2,某产品的难点,如何攻难关,重点人员安排。
3,质量要求。
三,讲安全生产,会会必须讲。
2021年9月1日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作出了哪些改变?
将第五条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将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二)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七)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一款增加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这与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同时也将成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企业负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起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责任,全力推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第五款增加了“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要求。这与新安法第四条中生产经单位的“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安全生产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哪些方面?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包括生产作业场所的防火、防爆、防坠落、防毒、防静电、防腐、防尘、防噪声与振动、防辐射或者隔离操作等设施设备支出,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支出;(二)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三)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四)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五)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六)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七)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八)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九)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