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个体系?
是指一个工作平台、两项运行机制、三级立体网络、五类共建项目。
其中,“1”指的便是央地融合党建工作平台。按照属地化原则,“央地”中的“央”主要是已入驻世博B片区的央企,将来适时扩大到世博地区其他央企;“央地”中的“地”主要包括自贸区世博管理局(世博管委会)、世博地区街镇、相关职能部门、文化场馆、非公企业等。
两项运行机制指的是学习交流和协商协调。每半年平台将举行一次定期会议,交流党建群团工作,通报世博地区发展规划、开发进度、各类政策等,并利用互联网媒介,实时开展工作交流、信息沟通;央企提出的各类问题,可以通过平台梳理各方意见,协调市、区和世博区域各职能部门、开发集团,共同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三级立体网络中第一级为央地各单位党(工)委、党组开展党建共建,主要以调研走访、中心组联组学习等为主;第二级为各单位部门、条线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包括联合组织生活、党日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等;第三级为各单位党员之间开展结对共建,主要以央企党员与社区困难党员、老党员结对,开展困难帮扶为主。
5类共建项目分别是党员管理、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志愿公益行动、先进典型培育。
三体系认证是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第三条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五条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各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制止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保障本法的施行。
建筑行业三大体系认证是什么?
建筑企业三大体系认证年审准备材料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关于“三合一”认证一年一度的认证机构的审核,企业应当准备的资料大体有:
一、管理体系的变更情况:
1、公司资质;
2、认证范围、产品、场所;
3、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方针、目标、组织结构。
5、关键岗位人员的变化情况;
二、体系的运行情况:
1、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
2、过程控制情况和建筑质量情况;
3、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控制情况,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和效果的验证情况;
4、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情况;
5、年度设备维修计划和设备维修实施情况,设备日常维护情况;
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其中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体制包括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四部分。 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等;应急指挥包括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做好本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在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协调下,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
3、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
5、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动员企业及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公众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同时,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6、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7、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对社会公众的舆情进行监控,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