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例子?
1.直接经验。一个人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例如:一个人想考老师,他之前有过代课教学的经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比较高。
2.替代经验。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例如,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教师,他还没有你优秀,你觉得自己肯定也能考上。
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例如: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复习的时候很努力,我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4.情绪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一般情况下,人越焦虑,对成功的信心就会越低,所以当情绪唤起水平高时,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信心下降。
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常用策略有哪些?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从自己成功的经历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曾经因某事而受到表扬等。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③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什么是自我效能感的直接经验训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身可以完成某个任务的自信程度。生活中可通过训练或实践获得。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或社会说服和情绪唤起。其中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与自我效能感的区别?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信的真正含义是: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还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
所以自信实际上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
、帮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验成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目标过低则难以产生成就感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包括?
A.替代经验
B.言语劝说
C.情绪唤醒
D.D情境条件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自我效能感理论\x0d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也称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或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心.所以,我们发现,在困难的情境中,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可能降低甚至干脆放弃他们的努力;
相反,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会加倍努力迎接挑战.另外,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消极反馈时反而更加努力,积极性也更高;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消极反馈时会降低努力的水平.管理人员该如何原助员工达到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那就是把目标设置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结合到一起.